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展开剩余96%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超越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近期威胁包括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以及军用人工智能研发可能带来的风险。
B.材料一认为,即使人工智能没有反叛人类,完全依赖机器人的文明也可能因人类机能退化而走向衰颓。
C.材料二指出,人类智能的“缺点”如健忘、糊涂等,阻碍了人类在处理价值观问题时的准确性和效率。
D.两则材料都提到人工智能发展需警惕潜在威胁,但材料二更强调人类智能在价值观传导上的独特优势。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B.《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
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
D.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D.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雨夜小站
柳青
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地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装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唰唰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
“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庄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4]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喊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头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
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他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了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儿使足了劲儿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地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选自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有删改)
文本二:
柳青与他的《创业史》
慕津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35岁的柳青被调入团中央工作。这一时期,柳青刚刚出版了新作《铜墙铁壁》,他将早前创作的《种谷记》与之进行了比较,用他的话说就是:“不像《种谷记》,一疙瘩稠,一疙瘩稀。人物也不像《种谷记》那样杂乱。但作品的生活气息不浓,人物的立体感不强,尤其缺少生动的细节。所以这两部书都不是成功的作品。”通过认真比较思考,柳青意识到要想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必须到基层去,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
为创作一部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小说,柳青决定只身回到陕西——他早年投身革命的地方,深入新农村生活。柳青到王曲区皇甫村参加农村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在这里,柳青第一次与《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相识。当时皇甫乡的“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还处在互助组的最初阶段,于是柳青决定将该村作为自己深入生活、体验民情的基地。1953年,他以长安县县委委员的身份直接搬到皇甫村居住。第二天,柳青便剃光了头发,脱下了干部服,特意买来农民常穿的对襟褂穿上。在村里,他以一个社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住农家的院落,穿和农民一样的衣服,吃和农民一样的伙食。他时常上集镇打酱油、醋,买食盐,和农民一起排队,不认识的人总把他当作一个农民老汉。
(有删改)
【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多次提及“麻袋”,从“头上顶着”“背上披着”到最终铺在地上当床,既符合梁生宝庄稼人的身份特征,也凸显其节俭质朴的品格。
B.区委王书记“增产一百万斤小麦”的话语和“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细节描写,展现领导对梁生宝的期盼和信任,也增强了生宝的使命意识。
C.小说穿插梁三老汉的过往与抱怨,通过父子间的观念对比,完整呈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初期新旧思想的冲突,使得叙事层次更加丰富。
D.柳青的作品《铜墙铁壁》比《种谷记》有明显进步,但和《创业史》相比,仍然存在人物杂乱、生活气息不浓、缺少生动的细节等问题。
7.关于梁生宝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起身买稻种时“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并非考虑问题的疏忽与不周,而是思想源头上就将资金优先用于集体事务,体现出生宝对互助组工作的高度负责。
B.回忆童年讨饭、青年在秦岭谋生的经历,不仅交代了他坚韧性格的成因,更以“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的心理,强化了其为群众办事的精神动力。
C.面对继父的抱怨,梁生宝没有急于反驳,而是计划“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既展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重,也体现出他作为党员的耐心与思想觉悟。
D.在饭铺“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汤面钱”的细节,一方面反映出互助组筹备资金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凸显生宝心疼自己的组员但对外人却十分吝啬的特点。
8.环境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对“春雨”描写的作用有哪些。(5分)
9.文本二提到柳青创作时注重“深入生活、体验民情”,追求“生动的细节”与“浓厚的生活气息”。请结合文本一中梁生宝“在车站票房睡觉”的相关描写,分析作者是如何实践这一创作理念的。(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选自晋·李密《陈情表》)
材料二: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愈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卑百官上仲淹。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庙,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修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于是,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麟州新雅大寇,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宅,招还流亡三千余户,竭其税,罢榷酷予民。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乃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食不给A至B以糜粥C继之D人E不能堪F仲淹G不苦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矜,怜悯,与“不矜名节”及成语“自矜功伐”中的“矜”意思相同。
B.薄,迫近,与“门衰祚薄”及《促织》“薄产累尽”的“薄”意思不同。
C.顾,反而,与《种树郭橐驼传》“去不复顾”中的“顾”意思不同。
D.比,等到,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的“比”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密直言自己早年曾仕宦于伪朝,表示初衷是追求仕途显达,并非刻意标榜名节,这种坦诚表述意在消解新朝对他“守节”的疑虑。
B.章献太后拟接受百官朝贺,范仲淹认为内宫奉亲应守家人礼,这样做不合礼制且不可为后世效仿,并上疏请太后还政,但未获回应。
C.范仲淹指出受恩宠的近臣大多通过宫内直接下旨授官,这不是太平时代的政策,仁宗也认为这样做不可行,十分赞赏范仲淹的忠诚。
D.妻子儿女的衣食仅能自给,范仲淹仍然喜好施舍,设置义庄,赡养族人,士大夫大多出自他门下,即使里巷百姓,也能说出他的名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4分)
(2)于是,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宜抚使,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4分)
1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李密与范仲淹“至孝”的表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5~16题。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南宋]姜夔
云高迷楼,苔封报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屋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注]①迷楼:楼名,隋炀帝建于扬州。与北固亭隔江相望。②银石:石名,在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形如伏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隔”“封”二字用词凝练,既描绘出迷楼被云雾阻隔、很石被青苔覆盖的实景,又暗含历史遗迹的荒寂与沧桑。
B.“北门”指京城的北门,代指朝廷中枢,稼轩因被朝廷委以重任难以脱身,流露出对官场束缚的无奈与对归隐的向往。
C.下阕“前身诸葛”三句以诸葛亮类比辛弃疾,称赞其有孔明之才,只需数语便能回应朝廷的征召,对友人给予高度认可。
D.词尾两句化用桓温典故,既写稼轩对中原故乡的牵系关怀和急于挥师北进的愿望,也写作者对稼轩马到成功的殷殷期盼。
16.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主题思想上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时有出现。《过秦论》中表现人们跟随陈涉起义的比喻句“_▲_,_▲_”中均有作状语的名词。
(2)柳永《望海潮》一词从多个方面展现钱塘的富庶繁华,其中通过描绘居民住宅的雅致与鳞次栉比来表现这一特点的两句是“_▲_,_▲_。”
(3)古诗词文中常用水与水的对举来描摹自然图景,寄寓个人情感,如“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2025年8月,北京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因两处表述引发争议。网友认为,“我校决定录取你入××学院(系)专业学习”,存在“句式杂糅”问题;“请你准时于二○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存在“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对此,北大校方回应,将及时向学校招生办反映相关情况,后续将研究如何改进。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三夕对此定性:“非严重语病,但冗余拗口”。他认为,第一句虽合语法却违背公文简练原则,相较之下,“①_”才是符合规范的简洁表达;第二句“准时于某日报到”虽未被词典禁止,却偏离日常表达惯性,“②_”才符合语言习惯。
宽松一点看,北大录取通知书的确没犯什么大错误,必竟接收者能看懂,也能按照要求如期报到。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份通知书缺少了美。对于中文来说,美就是准确,“一语破的”“一针见血”,形容的都是将含义精准地送达,多余或用错的字,都会如刺一般使人欲除之而后快;美就是简洁,“要言不繁”“言简意该”,指的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全面的意思,唐诗对此有过最好的实践:美就是境界,如果能通过准确、简洁的文字,来含蓄地传递出情感、文化,那更会使中文充满魅力。
北大的积极回应被赞“格局打开”,而争议的终极意义,早已超越语法对错的辨析,直指文字背后的治学态度。对于北大而言,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展现了一种难得的坦诚,这种坦诚比“完美无缺”的人设更为可贵。对于公众而言,对文字的较真体现了对名校学术严谨性的期盼,对母语规范性的尊重和敬畏。
18.根据1~2节内容,推断第二节划横线处的句子应该是什么,并说明理由。(6分)
①_
理由:
②_
理由:
19.今年8月,小明收到某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通知书最后一句为“请持此通知书于9月9日到校报道”。该通知书中“报道”一词使用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
20.第三小节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分)
21.第4节中“格局打开”是网络流行语,意为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处理问题。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与该语境语义最接近的成语替换画波浪线部分。(3分)
A.虚怀若谷 B.从善如流 C.海纳百川 D.高屋建瓴
22.在北大通知书表述不当的热议中,也有人发出不同声音:“生活里谁没说过‘明天准时去你家’?”他们认为只要信息准确传达即可,无需过度苛求引发焦虑。对此,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一段话:“科学探索是求真的事业,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拓展,科学精神逐渐成为不同文化的共识。”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C 2.C 3.D
4.(4分)
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
③比喻论证(答类比论证也可),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果只答手法不分析,不给分。
5.(6分)
示例一:同意(2分)。
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必须树立底线思维(2分);②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2分)。
示例二:不同意(2分)。
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2分);②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2分)。
评分参考: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4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6.D 7.D
8.①文本一中的“春雨”,首先是情节的客观背景,因春雨导致渭河渡口停摆,梁生宝被迫滞留小站,催生了“找地方过夜”的核心矛盾;(2分)②文本一中“春雨”的“凉”与梁生宝内心的“热”形成对比,前者凸显环境的艰苦,后者强化其为集体办事的热忱与坚定,烘托人物精神境界;(2分)③文本一中春雨的“淅淅沥沥”贯穿结尾,营造出静谧而充满希望的氛围,暗示梁生宝对未来买稻种、助农增收的期待,深化“为群众谋利”的主题。(1分)
9.①“深入生活、体验民情”体现为细节的真实性:文本中梁生宝“划三根洋火”的动作符合农民在陌生环境中谨慎行事的习惯;“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的选择,体现出底层劳动者对“能将就则将就”的生活智慧,这些细节均源于对农村群众生活的细致观察。(2分)②“生动的细节”与“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为细节的感染力:作者通过“踏着土街上的泥泞”“和衣睡下”等动作描写,结合“春雨淅淅沥沥”的环境烘托,还原了梁生宝在小站过夜的真实场景;(1分)③这一细节与梁生宝“省下两角钱”的心理、“明日买稻种”的期待相呼应,让“为互助组办事”的行为更具生活质感,让读者感受到真实可感的农村党员形象。(2分)
10.A、D、F(3分)
11.A 12.C
13.(1)应当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常年购买木材的数量,来免除(百姓的)积欠赋税。
得分点:“宜”(应当 1分),“市”(收购 1分),“蠲除”(免除 1分),“积负”(积欠的赋税 1分)。
(2)于是,任命范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赏赐黄金百两,范仲淹全部分赠给边将。
得分点:“以”(用,任命 1分),“悉分遗边将”(主语范仲淹 1分),“遗”(赠 1分),句意1分。
14.李密:祖母年迈病危,不愿远离赴任,倾尽心力侍奉祖母至终老。
范仲淹:① 考中进士后立即迎养母亲,尽赡养之责;② 母亲在世时家境贫寒,富贵后仍保持简朴生活,以感念母亲养育之恩。
(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15.B (“北门指京城的北门,代指朝廷中枢”,理解错误。“北门”在古诗词中通指北方边防要地,此处呼应辛弃疾镇江知府的身份,指其镇守北方边境的重任,而非“朝廷中枢”。)
16.①内容侧重:辛词怀古讽今,警示北伐风险;姜词强调人民期盼,赞赏友人能力。②思想情感:辛词表达壮志未酬的个人忠愤,姜词表达拥护北伐、渴望统一的集体愿望。③抒情对象:辛词是自我抒怀,姜词是赞扬他人。④情感基调:辛词悲愤沉郁,姜词积极昂扬。
(1点2分,任答3点给6分。)
17.(1)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2)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3)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8.①录取你为××专业学生(2分)
理由:删除冗余动词“入”和“学习”,避免句式杂糅;“为……学生”直接表明身份,符合公文精准简练要求。(1分,意思对即可)
②于某日按时报到(2分)
理由:语序上“准时”错位修饰日期而非动作;语义上 “准时”要求精确到分秒,与“某日”的时间范围矛盾,属于“用词不当”。 “于某日按时报到”,既解决语序问题,又以“按时”替代“准时”匹配日期范围。(1分,意思对即可)
19. 不正确。应该用“报到”。 “报道”的意思是新闻传播行为(动词)或新闻稿件(名词);“报到”的意思是向有关部门报告自己已经到达的行为,常见于会议参与、入学手续等场景。大学录取通知书应该用“报到” 而非“报道”
(评分建议:准确理解两个词语含义每点2分,答正确的不给分)
20.“必竟”改为“毕竟”;“要言不繁”改为“要言不烦”;“言简意该”改为“言简意赅 (评分建议:2分,改出一处1分)
21. B(“从善如流”强调接受建议,契合北大回应舆论的行为)
22. 不赞同。理由示例:
(1)通知书是公文,语言表达具有规范性和示范性
(2)汉语之美在于准确与简洁
(3)对文字较真是对母语纯洁性和文化传统的维护
(4)细节上追求卓越,是学术严谨性的体现
赞同。理由示例:
(1)语言规范应服务于沟通实效,而非成为束缚表达的枷锁
(2)对非严重语病的过度批评容易引发公众对语言规范的焦虑
(3)信息已准确送达且无实质障碍,应允许一定程度的风格差异或习惯表达(如“于某日”的使用)
(评分建议:理由一点1分,两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只表态没有理由不给分。)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译文
材料一:
到了圣明的朝代,臣身受清明的教化。起初有太守逵推选臣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举荐臣为秀才。臣因没有人供养祖母,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臣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臣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臣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厉,责怪臣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逼迫,命令臣即刻启程;州的长官也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臣想手捧诏书马上赶路,但因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就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被告知不被允许。臣的处境进退两难,实在狼狈不堪。
材料二:
范仲淹,字希文,是唐代宰相范履冰的后代。他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到长山县朱家,他随继父姓朱,名说。年少时就有志向和操守,长大后,得知自己的家世,便感伤哭泣着辞别母亲,离开朱家前往应天府,投靠戚同文学习。他日夜不休息,冬天疲惫至极时,就用冷水洗脸;粮食供给不足,甚至靠稀粥维持生计,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困苦,范仲淹却不觉得辛苦。考中进士后,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接回母亲奉养。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准备在冬至接受百官朝贺,天子率领群臣为太后祝寿。范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侍奉亲人,自有家人的礼节,反而让天子与百官并列,面向南朝拜太后,这不能成为后世的典范。”同时上疏请求太后归还政权,没有得到答复。不久他调任河中府通判,又迁徙到陈州。当时正修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在陕西收购木材。范仲淹进言说:“此前修建昭应宫、寿宁宫劳民伤财,上天的告诫并不遥远。如今又大兴土木,破坏百姓产业,这不是顺应民心、符合天意的做法。应当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常年收购木材的数量,来免除百姓的积欠赋税。”又说:“那些受宠信的近臣大多通过宫内直接下旨授官,这不是太平时代的政策。”事情虽然没有实行,但仁宗认为他忠诚。
恰逢边境有警报,范仲淹于是和枢密副使富弼请求巡视边境。于是,任命范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赏赐黄金百两,他全部分赠给边将。麟州刚刚遭受严重的敌寇侵扰,进言者大多请求放弃麟州,范仲淹为此修复旧有的营寨,招回流亡百姓三千多家,免除他们的赋税,撤销官府专卖酒的制度,把酒利交给百姓。又上奏免除府州商税,黄河以外地区于是安定下来,等到范仲淹离开时,攻击他的人更加急迫 ,范仲淹也自行请求辞去执政职务,于是朝廷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宣抚使,邠州知州。
范仲淹内心刚强而外表温和,性情极为孝顺 ,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正贫困,后来即使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给。却喜好施舍, 在乡里设置义庄,用来赡养族人。博爱又乐于行善,士大夫大多出自他的门下,即使里巷百姓,都能说出他的名字。去世那天,天下听说这件事的人,都为之叹息。
发布于:广东省广瑞网配资-配资杠杆平台-配资开户公司-实盘交易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